何丹:以匠心堅守始終 用實干再創佳績
“讓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用心建設,服務群眾。”奮戰在住房和城鄉建設戰線19年,重慶市城鎮排水事務中心總工辦主任何丹始終堅持這一理想信念。19年來,何丹累積牽頭組織編制30項工程建設地方標準、16項標準設計和8部技術專著;8項成果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榮獲“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可以說,一路秉承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何丹,生動詮釋了重慶住建人為民服務的初心與使命。
一、有序銜接,推進新國標及時落地
上有部署,下有行動,方顯技術人才的職責擔當。2019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由于此“標準”在體例和技術指標上均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盡快修訂地方標準并推動新標準實施,成了擺在何丹面前最緊迫的工作。因為一旦遲了,一大批新建建筑項目將無法滿足新國標的要求,不僅無法落實國家提檔升級建筑領域綠色發展要求的工作部署,也不能及時回應人民群眾不斷提升住房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現實需求。
面對艱巨任務,何丹沒有絲毫遲疑與退縮,第一時間選擇了迎難而上。她一方面牽頭梳理現行地方標準與新國標的差異,盤清存量綠色建筑項目底數,并按照“尊重歷史、分類提標”的原則,向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提出了地方標準修訂期間新老項目分類執行新國標的工作建議,最終被采納并發布。這一建議的發布,使約2000萬m2建筑銜接執行新老標準的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維護了行業健康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另一方面,何丹緊緊抓住“讓人民安居”這一基本點,切實把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的多層次需求,轉化為可量化、可感知、可考核的技術指標。由她牽頭組織技術支撐單位,同步推進重慶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生態住宅(綠色建筑)小區建設技術規程》《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居住建筑節能65%(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等4部綠色建筑地方標準的修訂,更好地讓技術標準服務于群眾生活。
修訂標準的同時,何丹與同事們還對應完善了技術細則、技術規定、審查要點及設計分析軟件等10項配套技術措施,從門窗、墻體、樓板等方面強化了老百姓最關心的建筑隔聲、采光、通風性能,用1年時間重新構建起以“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為特征的綠色建筑地方標準體系,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綠色建筑的體驗感和獲得感,為發展高品質綠色建筑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擔當在行,把城市排水安全扛在肩上
“晚上10點,巡查完畢,無險情無隱患。”2021年9月的一個晚上,何丹在自己的巡查記錄簿上這樣寫著。當年8月,她由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技術發展中心調到重慶市城鎮排水事務中心工作,從那時起,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就成了她的工作內容之一。
工作崗位雖然發生變化,但何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終堅守著。汛期前,她總會和同事們一起巡查城市排水泵站設備、易澇風險點和排水管網,確保物資早儲備、隱患早排除。
汛期中,每次接到暴雨預警信息,何丹都會在第一時間向各區縣發布工作提醒,做好排水防澇的精準調度。2022年6月24日,重慶市氣象局發布中心城區強降雨預警,接到預警后,何丹第一時間帶隊趕往中心城區多個立交橋、下穿道等易澇風險點,實地巡查排查,盡力消除隱患。26日晚至27日,重慶中心城區遭遇強降雨??粗晁牟粩嘟德洌蔚ば募比绶?,連續兩天,她吃住在單位,通過應急指揮平臺進行實時調度。
大雨過后,其他人也許可以稍微喘口氣休息一下,何丹卻在進行工作復盤,總結得失與不足。何丹常說,對于排水人來說,雷聲就是號角,雨點就是命令,容不得絲毫懈怠。
三、迎難而上,以工匠精神推動科技創新
“痛點倒逼創新,痛點也成就創新。”堅守一線多年,何丹對行業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要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就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然而,面對排水工作歷史欠賬多、設施缺口大的現狀,如何彎道突圍成為擺在何丹面前的一道難題。面對困難,何丹再次發揮“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以“二次創業”的精氣神,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加強政策機制研究和技術創新,逐一解決排水領域的重點、難點、痛點和卡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年多的奮戰,何丹與團隊成員成功申報重慶市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專項重點項目1項、技術預見與制度創新專項項目1項、工程建設地方標準2項、建設科技計劃項目2項,為全市排水領域增添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動力。
何丹與團隊完成了市級建設項目排水管線遷改工作機制研究,探索出解決排水管線遷改梗阻的創新機制;啟動以溢流控制為導向的集散結合污水處理模式研究,圍繞排污權、用水權、水環境質量、水生態安全,重點攻堅流域性污水治理難題;圍繞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構建一套具有原創性和工程實踐意義的關鍵技術體系……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全過程跟蹤指導區縣整改項目實施,按期調度完成34個項目,得到國家長江辦調研評估組的高度肯定。
四、筑牢防線,為疫情防控貢獻專業技術力量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整個城市突然靜了下來。但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何丹反而更加忙碌了,因為她要抓緊編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集中隔離場所(賓館類)應急改造暫行技術導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期公共建筑運行管理技術指南》,以便為疫情相關應急設施建設和公共建筑運維提供技術支撐。
疫情快速蔓延,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不斷受到威脅,何丹心急如焚,她會同50名行業技術人才不分晝夜,僅用時1周,便從賓館選擇、建筑改造、設備系統改造、臨時避難間設置等6個方面,對集中隔離場所的改造提出了技術要求,并明確了公共建筑通風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運行管理與服務的要求,及時推動2個技術文件的發布,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2022年11月重慶突發疫情期間,何丹挺身而出,化身基層政策宣講員、核酸采集信息員和物資轉運員,深入社區一線進行秩序維護、信息登記、物資配送等工作。
支援基層一線的同時,何丹沒忘記本職工作,作為保障城市水處理安全的技術員,她帶領團隊與設計單位、行業專家展開技術研討,充分聽取排水企業的建議,攻堅解決雨后消殺、污水溢流管控等12類技術難題,確保污水處理規范、運行安全、排放達標。
“人生只有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才能閃閃發光?!焙唵蔚囊痪湓?,顯出何丹的初心與格局。她常說,自己的個人成長與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緊密相連,是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的大舞臺鍛煉了自己,是國家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的戰略成就了自己。
回望來時的路,何丹以“工匠精神”嚴以律己、精益求精,不斷在重慶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辛勤耕耘,貢獻力量;展望未來,何丹會繼續用工匠精神擦亮奮斗者的底色,接續奮斗新時代的“趕考”路。(供稿/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摘自《城鄉建設》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