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屏一網見一城”:中國打造更具韌性城市生命線
怎樣通過一塊屏幕看到整座城市?正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城市建設博覽會上,不少參展者競相展出“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城”的技術解決方案。
展場內的一處顯示屏上,一座城市內密如蛛網的地下管線,被紅、黃、藍三色的線條一一標記出來。點開任意一處,管徑、長度、年份等信息清晰列出。
“依照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對城中的每一處管網進行風險評估,并通過顏色標識出來。整座城市哪里存在風險隱患,通過屏幕里的信息就可以一目了然?!眳⒄股瘫本┏桨部萍脊煞萦邢薰镜闹v解員郭九江一邊介紹,一邊熟練地操作著系統。
據介紹,這套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在安徽16個省轄市及廣東佛山、四川成都、浙江紹興等多個城市落地應用,目前公司的城市生命線產品和服務已延伸至全國數十座城市。
中國城博會是反映城市建設成果的綜合性展會。本屆城博會,中外參展單位近百家,專業觀眾預計達3萬人次?!鞍踩g性宜居城市建設專題展”是本次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今年5月,中國提出在深入推進試點和總結推廣可復制經驗基礎上,將全面啟動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
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是指城市的燃氣、橋梁、供水、排水、供熱、綜合管廊等與城市功能和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礎設施,就像人體的“神經”和“血管”,它們是城市安全運行的保障。
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的試點城市,合肥已經在137座橋梁和超過7000公里的城市管網上布置了8萬多套傳感設備,能夠對2.5萬個城市高風險點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測。
2022年9月30日拍攝的合肥市宿松路(南二環—深圳路)快速化改造工程1標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傳感設備每天能夠采集500多億條數據,這些數據都將傳入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并且成為分析研判風險的依據。
據介紹,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自2017年投入運行以來,合肥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約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約70%。
泵站綜合接入主機、可燃氣體智慧監測儀、室外防火栓監測儀……展會現場,郭九江給參觀者詳細介紹公司研發的各種智能監測終端設備。這些設備通過更為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大大提升對城市內澇、路面塌陷、供水泄漏、燃氣泄漏等安全風險的監測效率,有助于城市韌性的增強。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宗傳宏認為,新技術手段等的應用既反映中國城市治理技術的進步,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的思路。
在城博會的會場內,不少參展商都帶來了地下綜合管廊安全監測的解決方案;會場之外,中國多地正積極提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在創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發展韌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聞發言人王勝軍介紹,中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從2015年開始試點,到2022年6月底,279個城市、104個縣累計開工建設管廊項目1647個、長度5902公里,已形成廊體3997公里。
2022年7月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要求,推進水電氣熱信等地下管網建設,在新城新區和開發區推行地下綜合管廊模式,推動有條件城市路面電網和通信網架空線入廊入地。
在重慶高新區,長約10.5公里的科學大道一期綜合管廊主體工程近日完工。二期綜合管廊主體工程長約17公里,將于今年底完工。按照規劃,這個重慶中心城區最大規模的綜合管廊將長達60公里。
圖為2021年4月29日,工人在重慶科學大道一期工程地下綜合管廊工地施工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駕車行駛在科學大道上,道路常見的井蓋、電線桿幾乎完全沒了蹤跡?!皧W秘”則在地下縱橫交錯的綜合管廊里——電力、通信、供水等各種市政管線都“安居”其中。
中鐵四局科學大道一期項目部機電工程師周順洋每天都會和同事一起,巡查管廊中的各種管線。“管廊內包括通風系統、防火系統、消防系統等8大安全生產體系,未來還將使用機器人自動巡檢?!彼f。
據介紹,綜合管廊結構堅固,能夠在集約利用地下空間資源的同時,為入廊管線提供安全、穩定、高質的地下空間,保護管線免遭外界破壞,讓群眾享受全天候穩定的水、電、氣供應。
“推進綜合管廊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綜合效益顯著,是惠民生之舉?!敝貞c市城市管線綜合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劉進說。
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建設的快速進步,反映出中國城市統籌安全與發展的能力正不斷增強。
城博會上,郭九江感到充實而有收獲,“有不少企業、研究院所的人來找我們咨詢?!背鞘欣铩翱床灰姷氖刈o”能得到如此多人的關注,讓他感到欣喜,“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與之相關的產業也將會不斷地壯大?!?/p>
摘自 新華社 2023.06.21 記者 黃揚 徐欣濤 吳燕霞 陳尚營